导入数据...
 
 
 
 
 
 
 
 
【我的实践故事】春熙路地摊经济微观察
[共青团成都大学委员会 ]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0日
  查看:
  来源:

若要评选出2020年上半年最火热的创业项目,成都的朋友大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走,去摆摊!的确,自2020年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五允许一坚持”政策发布以来,各区高度重视、迅速响应,以三大举措推动我市“地摊经济”全面复苏,营造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城市烟火气息”。在两会期间,有关成都放宽临时占道经营的做法更是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

成都大学暑期实践团队——春熙路“摊buy”创新宣传服务队基于调研疫情后春熙路的地摊经济而成立,通过线上调查、成都本地大学生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春熙路活跃商区小商贩经营的发展现状,基于新媒体宣传提出解决途径。

图片1.png

本次调研地点是壹购潮流广场外的文创市集。通过调查,队员了解到市集的零售时间是:工作日从下午4点持续到晚上10点,非工作日则是早上10点至晚上10点。此次文创市集由春熙路街道、总府路社区等4个社区联合成都通汇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与传统夜市不同的是,此次春熙路文创市集主打“文化创新”主题。前些年,地摊经济饱受争议,在许多城市遭到封杀,主要原因在于其负面的外部成本溢出效应,如: 影响市容、环境污染、噪声扰民、影响交通秩序、食品安全问题等等。成都此次重启地摊经济正力行做到科学规划定位,规范室外经营。

图片2.png

 

文创作品是热门

令队员意外的是,市集商品的种类、内容、样式不是队员预期中的小吃、快餐、甜品饮品,而是由春熙路辖区多家社会组织与企业参与到本次文创市集中。文创市集分为文化展示区、文创商品售卖区、非遗文化体验区三类区域,既展示了他们的非遗展品,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体验传统文化的难得机会。

队员发现手工类商品因为别致而趣味的特性更受欢迎。春熙路文创市集上的手工饰品、手工玩偶、手工陶艺及精美的蜀绣、手镯、书画扇子等商品吸引了行人的视线,大家在展位前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待到夜晚8点,两侧数十个木质的摊位排列开来、手工品陈列整齐、伞下星光点点很是迷人。

 

非遗传承在行动

在众多的摊位中最让队员印象深刻的有以下:

一.青石桥巧手剪纸协会,约20米的剪纸作品展览呈现在市民们的眼前,展出作品主要以抗疫期间的感人事迹为题材,并均由青石桥剪纸协会成员创作,同时还有现场专业的剪纸教学。队员在与社区书记的交谈中了解到,青石桥社区开设了包含剪纸、钩针、中国结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吸引了大量社区居民去学习。展架上展出的是剪纸协会疫情期间几个月来的作品,让队员想到了疫情期间,世界各国在多条战线并肩战斗。身处最前线的中国,以万众一心的意志和扎实有效的行动,与疫情顽强斗争,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那是寄托无数人心愿的无畏前行:不论国籍,无问西东,世界各地的声援和驰援融汇成爱的暖流,闪耀着文明光芒,传递信心与希望。街道办事处、社区、志愿者积极组织大家防控疫情,不辞辛苦,走家串户,进行宣传、登记等各项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他们的付出令人钦佩,这些点点滴滴的事迹用剪纸的形式展示出来,也让我们感受到众志成城的决心和信心。

二.蜀绣,陈再英绣娘飞针走线,憨态可掬的熊猫、栩栩如生的锦鲤、国色天香的牡丹皆跃然纸上,一些流行元素也融入她的蜀绣作品中,让蜀绣成为更日常的艺术。高超的技巧也让队员暂时忘却她身体的残缺,对她手里的针线目不转睛。她儿子谢成雨也是蜀绣的传承者,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绣品都是女儿家的活儿。谢成雨学蜀绣,也不是没有听到过质疑,“以前也接受不了,因为自己真的喜欢,听得多了,也就无所谓了。”谢成雨说。队员由衷倾佩他坚持热爱事物的勇气以及不被世俗定义动摇的坚定。通过对陈再英和谢成雨的采访,队员能明显感受到蜀绣的变化过程:从当初单一的传统针法、样式到现今的80余种针法和种类繁多的图案;从鲜为人知的民间传统艺术变为现今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艺术品变为生活消费品和艺术收藏品……蜀绣正逐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看到了老一辈传承人的坚持和新一辈继承者的创新。

图片3.png

 

大学生的非遗传承

小巧精美的手工品让队员意识到手工艺是一种点缀日常生活的文化,但随着人们日益依赖现代生活方式的快捷,许多曾经熟悉或擅长的手艺活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这些工艺品蕴含着民族基因中宝贵的历史记忆,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艺术享受。真正的文化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人们的心中,哪怕过去几千年,总有一群学者始终借文字、图像、物件的存在来寻找历史的足迹。

热闹繁华的东大街并没有因为疫情失去她原有的光彩,不只有从前的车水马龙和金融大厦,还有跳动的文化符号。虽然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较好,但激活非遗经济价值依旧任重道远,通过大学生在校项目,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能够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另一方面也发挥大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新途径、新平台,拉动非遗经济。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主体,我们要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积极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