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成都大学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组织开展了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助力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活动,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力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建设,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疫情防控:执笔抗疫,“艺”心护航
新冠疫情目前进入常态化防控,但部分基层社团目前制作使用的宣传手册、海报等形式较单一,内容不够贴近生活,很多社区居民对此“视而不见”,宣传效果较差,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执艺术之笔,宣抗议之情”实践队在深入部门社区调研的基础上,决定运用所学,为社区制作投放防疫贴纸,普及防疫小知识,加强社区防疫宣传效果。
系列作品《医生与熊猫》 彭祯 绘
《医生与熊猫》系列作品的设计者为团队的彭祯同学,他表示设计这个作品主要是因为熊猫可爱呆萌,深受人们的喜爱,疫情期间的医护人员是让我们感动落泪的英雄,是可爱又可敬的人,希望可以让可爱的他们在一起互动,让看到作品的人感到温暖和喜爱,同时接收到作品表达的出防疫抗疫知识,所以有了这一幅幅风格Q萌,憨态可掬的宣传画,实践队队长李文认为这样的设计更能吸引当下小朋友的目光,扩大宣传画的受众面,提高宣传的效率。
系列作品《口罩与嘴巴》 麦浩原 绘
实践队成员正在打印宣传册,并将里面的单页进行放大,用于在各类商店、餐厅的张贴宣传。 朱思棋 摄
实践队成员正在向家乡的餐厅工作人员进行宣传册的介绍 宋海英 摄
脱贫攻坚: 传播彝族服饰文化,助力疫期脱贫攻坚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7月5日至9月13日,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兹莫格尼小分队”在线上集结,准备开展大凉山彝族服饰元素的提取创作以及大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的普及度调查和宣传。
小组成员联系到了国际彝绣设计师阿牛啊呷,在与他的交流中小组成员了解到彝族是凉山背上的民族,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他们的生命。
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支持是我们小组成员创新设计凉山彝服的动力,因此开展了线上凉山州彝族服饰元素创作研讨会议,线下五名动画同学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将大凉山彝族服饰元素进行时尚化创作的工作中。
图为实践成员罗怡龙正在设计彝族服饰。通讯员 胡峻 摄
图为实践成员袁灵俐设计的彝族服饰。通讯员 袁灵俐 供图
此外,团队也创作了介绍彝族服饰的卡通绘本,展示彝族服饰上的各种各样的图案元素,希望大众可以通过这一绘本加深对彝族服饰的了解和认识。
图为实践成员黄馨瑶、李海赐创作的小册子。通讯员 黄馨瑶/李海赐 供图
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教育,用爱传递温暖
7月20日,成都大学“蒲公英”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队暑期支教活动正式开始了,随着疫情形势好转,8月,本次活动从线上转为了线下,7名大成都范围的志愿者前往简阳地区的三个乡镇开展了线下支教活动,丰富乡村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此次线下支教活动恰逢成都盆地雨季,一场暴雨让志愿者们以为当日来参加活动的学生可能不会太多,然而离上课还有半小时左右的时候,教室里就陆陆续续走进了许多学生,他们的衣服裤子都被雨水打湿了,鞋子上也沾满了泥,志愿者们看到后深受触动,此次线下活动的负责人说:“小朋友们真的让我们很感动,此次支教地点共有三个,有几个孩子一直跟着支教队伍在三个村子转移,他们说:“喜欢老师们,想要和老师们多待一会儿”。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我们做志愿活动的意义,希望以后可以经常前来为他们授课,陪伴他们成长。”
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青年友好城市
2020年8月21日起,成都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梦之翼”实践团队以“线上+线下”的特殊形式迎合新冠肺炎疫情特殊趋势,在成都市崇德里社区、水碾河北路社区、双桥路社区等28个社区展开调研活动。截至目前,“梦之翼”实践团队调研范围覆盖637人次,多方了解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新格局中的发展路径,为大运会背景下成都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创造更多可能,肩负责任,共建共治共享青年友好城市。
实践队员耐心征求环卫阿姨意见。王童 供图
炎炎夏日,一抹橙色的身影格外显眼。在崇德里社区,我们邂逅了一位环卫阿姨。“我没啥文化,你们也愿意征求我的意见啊?”在实践队员表明来意后,阿姨有些害羞地挠挠头。她个子不高,有些驼背,普通老式扫帚拿在她手上,都显得巨大。“梦之翼”团队成员郭千耐心给环卫阿姨解释:“咱们这个调研就是为了让大学生进社区志愿服务更好的造福民众,您的意见当然很重要。”郭千俯身半蹲,将调研问题悉数念给阿姨听,并在阿姨回答后做好详细记录。“还是多感动的,以前看到街上有娃娃发这些(问卷),都没有问过我”,阿姨补充到。在离开时,团队成员给环卫阿姨送上纸巾擦汗,希望她接下来的工作可以更加顺利。
退伍军人为实践队员点赞。王童 供图
问卷填写情况及部分居民意见反馈。郭千 供图
实践队员深入崇德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王童 供图
实践队员们在崇德里社区党群服务合影留念。王童 供图
经济社会发展:疫情后春熙路地摊经济微观察
相信谈到今年上半年的潮流风向,成都的朋友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走,去摆摊!”的确,自2020年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五允许一坚持”政策发布以来,各区高度重视、迅速响应,以三大举措推动成都市“地摊经济”全面复苏,营造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城市烟火气息”。自2020年7月9日起,成都大学暑期实践团队——春熙路“摊buy”创新宣传服务队,通过线上调查、成都本地大学生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春熙路活跃商区小商贩经营的发展现状,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
图为实践队在线下调查
在实践中无数的特色的摊位中最令队员印象深刻的是蜀绣,陈再英绣娘飞针走线,憨态可掬的熊猫、栩栩如生的锦鲤、国色天香的牡丹皆跃然指尖,一些流行元素也融入她的蜀绣作品中,让蜀绣成为更日常的艺术。高超的技巧也让队员暂时忘却她身体的残缺,对她手里的针线目不转睛。陈再英三岁时因一场事故夺去了左臂,但积极乐观的陈绣娘却凭借着坚强的意志直面生活中的种种挫折。长大后,因家庭负担,她不得不外出打拼,结合自身情况,陈再英主动进入了成都市残联的精工织补培训班。一接触到蜀绣文化后,就被其深远的历史文化魅力所吸引,自此爱上了这门手艺。她儿子谢成雨也是蜀绣的传承者,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需要与新载体、新时代结合,懂得创新才会在时代的洗涤中留下,但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大众而哗众取宠。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知道继承文化,却不知道创新,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在陈再英绣娘工作室采访
图中是春熙路某一摆摊处商家正在创作剪纸艺术品。
作品除了动物之外,还有为疫情而设计的抗疫创意品。 颜汀 摄
民生观察:助力金融安全、保险知识入万家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金融知识普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成都大学青讯实践团队”自7月以来通过以线上传递为主,线下宣传为辅的形式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成都市小分队于8月20日前往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滨西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填写,金融安全视频播放,金融知识人工讲解,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金融安全保险知识调研与宣传。
在讲解过程中,有位 50 岁左右的女士提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手机收到了一天短信,说他是自己远在北方的儿子的好朋友,儿子正在医院昏迷,急需一笔钱。当时她询问该“朋友”关于自己的儿子的详细信息,“朋友”都能很好的回答。但在她刚刚到达银行的时候,儿子打电话来询问近况,才发现是一场都骗局。对此,实践团员对该女士进行了详细的金融诈骗案例的讲解。该女士在为实践队员讲述自己被金融诈骗的经历,对金融知识普及予以赞许。
实践成员在放映室为居民进行金融保险知识的视频播放以及现场答疑。
成都大学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根据地方疫情防控要求,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属地化、常态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开展“互联网+社会实践”,积极参与“逐梦计划”实习,全校有1857只团队,10316名学生参与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中,覆盖四川省21个市州,54个省外生源地全覆盖,组织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团队786个,人数5918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78个,人数963人,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193个,人数709人,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团队234个,人数898人,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团队366个,人数1794人,参与逐梦计划49人,成功入职34人。
学校开设《学习园地》专栏,通过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访谈实录,结合社会实践,深刻领会新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伟力,从而更加自觉地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开设“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征集””优秀实践调研报告征集”“镜头中的三下乡”等系列线上活动,推动线下线上融合联动,在中青网发表新闻483篇。青年学生通过深入社区、深入基层,走访脱贫攻坚一线,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动力,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